NCF2023 | 解决微血管病变临床重大难题,专家共话通络药物循证研究突破进展

宝卫健康 2023-06-22 16:32:26 93 浏览 健康

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文章目录 [+]

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肾病等重大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中国心血管健康指数(CHI)2023版》显示,我国现有心脑血管病患者约3.3亿。每10秒就有1人死于心血管病。美国《微循环》(Microcirculation)杂志提出,心脑血管病的本质是微血管循环障碍,是形成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及加重因素。

5月17日,在第27届东北心血管病论坛“心血管与微循环障碍学术论坛”上,大会主席、北部战区总医院韩雅玲院士指出,中医药在改善微循环,改善心肌灌注上独具优势,希望祖国医学能够为推动世界心血管病领域发展作出中国贡献,发出中国声音!

本次论坛由韩雅玲院士、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曾定尹教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高连君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徐峰教授共同主持。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杨跃进教授、北部战区总医院王祖禄教授、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宫丽鸿教授以及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刘莹教授围绕脉络学说指导微血管病变系列机制研究及通络药物循证研究解决国际医学界重大难题等学术研究原创成果作了系统介绍和专题解读。

心血管与微循环障碍学术论坛会议现场

脉络学说

——解答国际医学界尚未突破的临床难题

微血管是决定人体健康的最重要器官,它既承担着血液的运输功能,是将血液真正运送到各组织器官的最重要环节,又是血液与组织器官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微血管的结构和功能正常对维持心、脑、肾等脏器的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宫丽鸿教授在题为《中医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进展》的报告中指出,微血管病变是国际医学界的难题,不仅是心脑血管病和糖尿病这些重大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临床疗效难以提高的关键因素。

围绕微血管病这一国际难题,中国工程院吴以岭院士带领团队系统构建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的脉络学说,分别从理论(系统构建脉络学说)、机制(通络治疗微血管病变系列机制)和临床(循证医学研究解决临床重大难题)三个方面开展研究并取得重大突破。

宫丽鸿教授介绍,项目首次提出络病学说的核心内容是“营卫理论”,系统揭示了脉络血管病变发生、发展及治疗规律,建立“脉络-血管系统病”辨证标准,提出“调营卫气血”治疗用药规律,属重大理论原创。

“脉络学说‘孙络-微血管’既有循环系统的共性,又有脏器结构功能的特殊性,是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肾病等重大疾病临床疗效难以提高的关键因素。”宫丽鸿教授指出,脉络学说指导微血管病变系列机制研究——揭示了营气与血管内皮细胞、卫气与血管外膜及神经体液调节功能相关性,揭示“孙络-微血管”多维时空动态演变的复杂网络病变规律。

研究证实,通络干预具有改善微血管血流灌注、保护组织细胞、改善脏器功能等作用。研究揭示了通络保护微血管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肾病等重大疾病的共性机制,保护微血管内皮细胞是解决微血管病变难题的核心机制。

在临床研究方面,研究团队采用国际公认标准的循证医学研究方法,开展了一系列高水平、高质量的临床研究,为国际心血管领域四大临床挑战贡献了关键解决方案:通心络胶囊解决了急性心肌梗死无复流临床难题;参松养心胶囊为心功能不全伴室性早搏提供了新药物,填补窦性心动过缓伴室性早搏快慢兼治、整合调律药物治疗的空白;芪苈强心胶囊明显提高慢性心力衰竭疗效。

2019年,“中医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项目荣获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也是我国医药卫生领域该年度唯一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宫丽鸿教授介绍,国家973计划项目验收专家组对该研究给予高度评价:“本研究创立了‘理论+临床+新药+实验+循证’一体化的中医学术创新与转化新模式,实现了中医传统理论创新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产生重大原创成果,为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做出了示范。”

双重、双向保护内皮和心肌细胞

通心络胶囊解决无复流临床难题

介入治疗和药物溶栓是急性心梗(AMI)的首选治疗方案。但冠脉大血管开通不等于心肌组织再灌注。在实际临床中,仍有约30%~37%的患者在冠脉开通后存在心肌无复流。此外,即便再灌注成功,患者也有可能出现再灌注损伤。杨跃进教授在报告中指出,心肌无复流和心肌再灌注损伤是再灌注治疗时代的两大国际性难题。

微血管堵塞是心肌无复流的主要原因,因此保护微血管内皮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可能是心肌无复流防治的关键。基于既往研究结果,杨跃进教授大胆假设,“通心络胶囊的基本作用之一就是保护血管内皮。因此,通心络胶囊可能对心肌无复流有防治作用。”

科学问题需要用科学的方式来回答。杨跃进教授通过动物实验证实,通心络胶囊能够抗炎症细胞浸润,保护再流区微血管内皮细胞和微血管完整性,降低心肌炎症因子表达,减小心肌无复流和心梗面积。

为深入研究通心络胶囊的作用机制,杨跃进教授团队参与了中医药领域首个973项目课题“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血管病变防治基础研究”,提出研究假说:通心络可能具有保护微血管内皮结构和功能、改善心肌灌注、缩小心肌无复流和梗死范围、保护心功能和预后的作用。为此,团队先后完成了7项实验研究与1项多中心临床试验。

系列基础研究显示,通心络可激活PKA通路,增加eNOS磷酸化和活性,提高内皮间连接蛋白表达,进而保护微血管内皮结构和功能、缩小心肌无再灌注面积,减轻心肌出血、炎症、细胞凋亡,缩小梗死面积。

在临床研究方面,杨教授团队开展的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的临床研究(ENLEAT试验)证实,患者行PCI手术前及手术后,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可明显降低ST段抬高幅度(P=0.0016),加速ST段回落速度(P=0.0021),降低心电图无复流发生率达36.6%(34.26% vs. 54.05%,P=0.0031);改善心肌血流灌注,缩小心肌梗死面积,改善了再灌注后心功能。

为进一步探寻通心络对内皮细胞和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杨跃进教授又开展了系列基础研究。结果发现,心肌细胞能够对话(crosstalk)内皮细胞,是强化保护心肌细胞的机制。同时研究再度证实了通心络激活p70s6k1/eNOS信号通路在心肌缺血再灌注(I/R)模型心肌保护中的作用,揭示了linc-ROR/p70s6k1/eNOS通路是I/R心肌强化保护的核心机制。进一步证实,通心络具有对内皮细胞和心肌细胞的双重、双向保护作用。

“尽管急性心梗已进入再灌注治疗时代,但是死亡率仍然没有降到零。”杨跃进教授指出,机械并发症作为再灌注治疗后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全球范围内都没有相关指南推荐。为解决这一临床难题,杨跃进教授团队创新性地提出了“通心络胶囊+负荷他汀+尼可地尔”的“心三联”方案

通过临床观察发现,“心三联”方案可降低心脏破裂的发生率。为了验证此假设,团队开展了动物实验,初步结果发现,“心三联”方案可协同抑制巨噬细胞TRAF6/P65/CEBP/β通路减少MMP9表达和其介导的心肌成纤维细胞铁依赖性死亡,从而抑制心肌梗死后心脏破裂,降低心梗死亡率。

2022年11月,通心络携最新研究“中国通心络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心肌保护作用研究(CTS-AMI)”荣登AHA 2022的LBS专场,杨跃进教授代表研究组在线上汇报了CTS-AMI临床研究结果。结果显示,在指南指导的治疗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可显著改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近期和长期临床结局,尤其在降低心源性死亡和严重并发症方面疗效显著,且无大出血等严重不良反应。作为AHA 2022年会上高影响力的重磅研究之一,此次CTS-AMI研究结果的发布,为通心络治疗STEMI患者提供了充分的循证支持,开启了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新时代。

“40年来,随着救治技术的不断提高,全球急性心肌梗死的死亡率从最初的8%~10%下降至如今的2%~3%,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我们同时也在思考,如何进一步改善患者预后?”韩雅玲院士在点评中表示,改善心肌再灌注可能是改善患者预后的解决之道,也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重大难题。多年来,杨跃进教授带领团队,参与了国家973项目课题,开展了系列通心络胶囊在心肌无复流方面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为破解心肌无复流这一世界难题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

基于多年来应用通心络胶囊的临床实践经验及循证医学证据的探索,杨教授总结了通心络胶囊在临床应用的五大指征:

所有AMI(STEMI)患者:有指征。

所有MI并发了心肌无复流(上抬ST段回落不良)的患者:必须使用!

所有AMI晚期PCI或溶栓成功者:有望预防心脏破裂!

所有AMI未行冠脉再通治疗者:有望预防并发症和心脏破裂!

AMI病情越重越该应用:可能救命!

整合调律

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室早获指南A级推荐

室性心律失常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可能是良性,无症状的,但也可导致明显或严重症状,甚至心脏性猝死。王祖禄教授在报告中重点解读了《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的诊疗要点。

在普通人群中,室性早搏的发病率约为1%~4%,但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会逐渐增加,在>75岁的人群中,其发病率高达69%,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王祖禄教授指出,对于室性早搏是否需要干预,可根据以下三点进行评估:有/无器质性心脏病、室早的类型、合并临床状况综合评估。

对于有症状的患者而言,无论是否伴有器质性心脏病均需治疗;对于频发室性早搏,则无论是否有症状均需治疗。室性早搏的主要治疗措施为药物治疗和射频导管消融。王祖禄教授指出,近年来,虽然室性心律失常的非药物治疗方法进展迅速,但有其局限性,无论从经济学、治疗效果以及医疗资源配置上,室性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地位仍不可动摇。不过,室性早搏药物规范化治疗存在过度治疗和不恰当治疗的问题,临床医生应科学、合理、个体化地为患者制定诊疗方案。

《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推荐应用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室性早搏(IIa类推荐,A级证据),对于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早搏患者,共识推荐应用参松养心胶囊降低室早负荷,改善心脏功能。王祖禄教授表示,创新药物参松养心胶囊可有效抑制室性早搏,尤其是窦性心动过缓合并室性早搏患者,不仅减少室早数量,且不增加窦性心动过缓的风险,甚至还能提高窦性心动过缓的心率。

王祖禄教授在报告总结中指出,系列研究证实,参松养心胶囊可通过调节心脏多离子通道、改善冠脉供血、调节神经重构、改善心室重构、调节窦房结功能等调节心律,可有效治疗早搏、房颤、缓慢心律失常,改善心慌胸闷、失眠多梦等症状。

他同时强调,在3月1日新版国家医保目录中,参松养心胶囊支付解限:对于早搏、房颤、缓慢心律失常、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心慌胸闷、气短乏力、失眠多梦等症状均为医保报销范围。这一的调整,也为患者用药带来更多获益。

多靶点干预

芪苈强心胶囊治疗慢性心衰获国际认可

“心衰是一种渐进性疾病,病情呈不可逆的断崖式进展,是心血管领域最大的挑战和最终战场。因此早期多靶点规范诊治,可逆转心肌重构,实现心功能的改善和恢复。”刘莹教授围绕射血分数恢复型心衰(HFrecEF)的临床实践分享了她的经验与思考。

刘莹教授介绍,2020年美国专家共识提出了HFrecEF的定义:基线射血分数(EF)40%。然而,《2022年AHA/ACC/HFSA心衰管理指南》则未采纳定义中的“EF升高的绝对值≥10%”。刘教授认为,2022年版指南强调基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的心衰首次分类、多次评估和再分类。

2018年发表的“心衰患者LVEF动态轨迹变化”研究发现,由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HFrEF)转化为射血分数轻度降低的心衰(HFmrEF)和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HFpEF)的比例分别为21%和23%,由HFmrEF转化为HFrEF和HFpEF的比例分别为25%和36%。

2019年欧州心衰专家共识指出:依据LVEF进行心衰分类及管理的模式有严重的局限性。在心衰病程中,会发生双向LVEF转换,这可能导致患者错误分类,错失适当治疗。治疗中应打破以单一LVEF为指标的心衰分类方法,在深入认识心衰疾病表型的基础上,建立基于病因学/发病机制等的分层方法。

刘莹教授指出,HFrecEF是心功能恢复、心室逆重构的生物学过程,但逆重构并不等同于心肌康复,LVEF改善也不等于心衰治愈。心室逆重构和心功能恢复的流行病学研究提示,影响心脏能量代谢的病因得以改善,与炎症反应相关的扩张型心肌病的干预,停止使用心脏毒性药物(如酒精和化疗药)有助于心功能的恢复。

近年来,多项循证医学研究证实,芪苈强心胶囊多靶点的联合作用机制,有助于改善心衰症状和心脏功能。刘莹介绍,由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新立教授牵头开展的芪苈强心胶囊治疗慢性心力衰竭512例循证研究证实,在标准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芪苈强心胶囊治疗可使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降低超过30%的患者比例较安慰剂增加16%(47.95% vs. 31.98%,P

免费拨打
试管方案测评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