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中的“八大王”历史上真有这个人吗?他真的是有阳狂病吗?

zzr 2022-04-14 13:20:13 227 浏览 问答

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文章目录 [+]

我们翻开《宋史列传》,并发现并没有“八大王”“八贤王”这个人物或者封号。但是我们按照“赵元俨”三个字去找就会发现,赵元俨是宋太宗赵光义的儿子,兄弟当中排行第八。他的封号叫做“周恭肃王”。也就是小说,话本,戏剧、电视剧中常见的“八贤王”原型。

一、历史上真正周王赵元俨赵元俨从小就特别聪颖,赵光义非常喜欢他。按照惯例,亲王到了一定的年纪就要到与父母分离单独生活,到封地去建造自己的府邸。赵光义对他太过宠爱,一直等到赵元俨二十岁的年龄才出宫就封,可见皇帝对他的宠爱。真宗即位后,给他加了一长串的头衔表示对这个兄弟喜爱和尊重。等到仁宗仁宗即位后,封赵元俨为定王,

赐赞拜不名,又赐诏书不名。天圣七年,封镇王,又赐剑履上殿。

赞拜不名,诏书不名,剑履上殿在当时这种待遇已经是无上的荣光了。赞拜不名指的是臣子觐见皇帝,以及皇帝下诏书的时候,宣旨的太监不能直呼其名,只称官职表示身份尊贵。剑履上殿,指的是见到皇帝之后不用脱鞋,可以佩戴武器参加皇帝的召见。历史上这种特殊的恩宠只有权倾朝野的萧何、侯景、曹操以及没有登基的杨坚、李渊等人才能拥有。

二、赵元俨的“阳狂”症宋史记载元俨广颡丰颐,严毅不可犯,天下崇惮之,名闻外夷。

也就是说赵元俨有着丰满的下巴,这在古代是有威容的象征。而这个有着贤明之称的王爷并没有像小说、话本中过多的干预朝政。在太后(刘娥)临朝时,赵元俨认为自己地位尊贵,且树大招风容易引来太后的猜忌和攻讦。于是他就闭门谢客,韬光养晦,把所有的工作事务通通抛开,把前来汇报工作的人和来拜访的人全部拒之门外。

刘娥还是不太放心,毕竟“严毅不可犯的八贤王”在朝廷中还是非常有影响力的。赵元俨就宣称自己有“谬语阳狂”之症,翻译过来就是,脾气暴躁喜欢说偏激的疯话容易刺激到别人。这样就为自己将来万一说错话惹得太后不高兴做足了铺垫,提前打好了预防针。接下来他就把不上班躺在家里领工资的精神发挥的淋漓极致。太后见这个“八贤王”如此上道懂事 “体察圣意”,也就心照不宣地接受了他的好意。

三、“八贤王”赵元俨的功绩 等到太后刘娥病逝,“八贤王”赵元俨的“阳狂症”就立马不药而愈,仁宗皇帝也非常器重他,让他积极参与国家大事的讨论,所有的国家大事都要问过他的意见。赵元俨也确实不负“八贤王”之名,在陕西需要军费的时候,赵元俨作为皇室子弟带头将国家划拨给他的五十万钱捐出来,皇帝不忍心,退回了一半。但这种带头捐款的精神给广大皇室子弟和臣民中做了个好榜样。

捐款事件不久,八贤王经常问身边的人“西夏李元昊被打趴下了没?”身边的人说:“没有”。八贤王很生气,“如此,安用宰相为。”也就说,富弼这个宰相难道是吃白饭的吗?身边的人差点吓晕过去,估计八贤王的“阳狂症”又发作了。

庆历三年冬,全国各地遭受雨灾、雪灾陈、楚两地受灾情况特别严重。皇帝命人占卜,占卜的人说:“近期可能有重要的大臣去世”。不久赵元俨病重,皇帝非常担心他的病情,亲自来到赵元俨的卧室为他调制汤药。八贤王将所有人全部屏退,拉着皇帝的手说了很多发自肺腑的忠言,对朝政时局分析的非常透彻。皇帝赐给他白金五千两,他坚决推辞不受。

他说,我一个将死之人,不要让国家再浪费钱财在我的身上了。这种直到临死前还念念不忘江山社稷大业的精神,深深的感动了皇帝。庆历四年春天,八贤王赵元俨溘然长逝。皇帝将他生前的诗词和墨宝分别赐予宰相和重要大臣,让大家都牢记这位贤明王爷的为国家尽忠的精神。

白羽点评:千百年来,历代无论是文人墨客、还是市井百姓,都对“八贤王”这位辅政王爷一番深情,褒扬备至,赋予了无数动人的传说,作下了无数赞美的诗篇。从真实的历史上看,“八贤王”没有电视剧中表现出的那么刚烈,他比任何人都懂得趋利避害和韬光养晦。

与仗义死节,以死纳谏的朝廷大臣不同的是,这些含着金汤匙长大的,养尊处优的龙子凤孙们,从小就接受了帝王心术的培养,他们进退有度只要稍微做出一点点功绩就可以名垂青史让无数后来人顶礼膜拜无限崇敬。然而,这位“八贤王”作为中国几千年来皇室子弟中的典范,“王爷”中的标杆人物,他在位其间表现还是可圈可点的。虽然他在蛰伏没有干预朝政,但他暗中提携过的帮助过的士子数不胜数。这这位王爷或明或暗的支持下,他们走上政坛,在历史的天幕上闪耀出自己的光辉。其中最著名的范仲淹在庆历四年即将从南阳邓州的百花洲书院走向政坛,闻名天下的《岳阳楼记》即将问世。

我是白羽居士,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或吐槽

免费拨打
试管方案测评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