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不好看,先看脸,那健康与否,看什么?
3招看出你的气血水平
去医院我们会做很多的检查,然后医生根据各个指标告诉你身体哪里有问题。
以前是没有仪器的,但一样要能看病,这时候就观察我们的身体,总结经验发现身体内部病了,身体自己会表现出来。
身体是敏感又诚实的,这其中主要观察的就是身体的气血,像一个指标一样,帮我们衡量健康。
而学会这3招,就能轻松看出自己身体的气血水平。
1、看头面
只有气血充足了才能有好脸色,才能看上去红润细腻有光泽,眼睛透亮,头发也乌黑茂密,没有眼袋,没有色斑,没有太多痘痘,看着就给人很舒服的感觉。
气血虚的人脸色多是萎黄色或惨白,皮肤特别干燥,头发干黄,嘴唇青紫或色淡,医院检查没有问题,但看起来就不太健康的样子。
有些人长的很漂亮,五官也很好看,但看起来很怪,不舒服,看着就不精神不爽快,甚至感觉脸上有东西遮挡着一样。
2、看情绪
气血足的人心态好,才思敏捷,乐观开朗,内心没有太多阴暗的想法,不会看别人过得好就不开心,甚至想坑人。
也不会经常性的生气,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不会总唉声叹气,或者没有安全感,一有事就伤心流泪,不会自卑的觉得自己无可救药。
当然了情绪和性格也和自身成长环境有关,环境会让人的情绪、性格变差,也会因此让人的气血受伤。
3、看身体
气血足的人身材也好,不会骨瘦如柴,也不会软软胖,关键的是身体充满动力,做事情有干劲,像早晨初生的太阳。
而气血虚的朋友恰好相反,总是感觉特别劳累,动不动就犯困,也不一定真的会睡,但就是没有精神,别说运动工作了,有时候都不想说话。
我们常说的低血压、低血糖、失眠多梦很多都和气血虚有关,除此之外还容易头晕、出虚汗、怕冷容易感冒,有这些问题的朋友尤其要注意。
对于女性还有一个方法:看月经
健康的气血,月经一定是规律,经量充足,没有痛经乏力血块腰疼痘痘等症状伴随。
中医总说阴阳、身体哪里虚、哪里堵....,其实主要都是在讲身体气血的状态,大家可以先根据上面的三点自己观察一下自己,如果很多症状都有,就说明身体真的虚了!
脾胃气血好,颜值就好
《黄帝内经》讲「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差,一定要养脾胃。
中医的脾胃和西医不同,主管着身体的消化系统,身体只有能吃了,吃完能吸收了,身体才能得到足够的营养,让气血像泉水一样不断产生。
钱包垮了可以赚,脾胃垮了,气血的来源断了,就没机会翻身了。
颜值、身材也是如此。
俗话说「脾胃老一岁,脸蛋老十岁」,这并不是夸张。内经讲女性衰老的开端就是以「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开始的,女性从35岁起,阳明胃脉开始衰弱,脸色就不明润了,出现掉头发的问题。
阳明脉是气血足的经脉,而阳明胃脉从头走足,脸色好不好,黄面婆还是红润脸,往往是你的脾胃说了算。
我们的身材:皮肤肌肉松弛、小肚子、浮肿,头发等等也都需要脾胃提供足够的营养。
尤其是春天,自然的力量对脾胃并不友好,很多脾胃差、气血虚的朋友近会更加难熬一些。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把脾胃调养好,就相当于给身体一年的气血打好了底子,全年气血充足,身体有活力,才能健康少病痛。
那我们怎么把脾胃养好呢?
调养脾胃方,让气血年轻起来
有很多朋友,对于养脾这个问题,只是考虑自己应该吃什么、按揉什么穴位,却忽略了重要的。
1、一个动作习惯,让脾开心
没事就躺着,睡太久的懒觉,或者总长时间坐着不动,其实都会对脾胃气血造成伤害。
经常躺着或者久坐,会让气血流通变差,让自己的气血无法升发输布到全身各个部位。一来会使自己总是感到有气无力、精神不振,二来胃肠蠕动慢,影响脾胃对食物的消化吸收。
吃进去的补进去的不能够被消化道及时加工转化,堆在身体里静静腐化成积食、痰湿等等废料,还会反过来影响脾的运化功能。
这样一来,即时你再怎么养,也只是为自己的臃肿添砖加瓦。老人常说的「管住嘴,迈开腿」不仅仅适用于瘦身,养脾胃也可以照搬过来。
八段锦中记载的单举手臂这个动作,正是运动全身气血,调养脾胃的好方法,适合喜欢偷懒,在办公室不方便大运动的朋友。
也不用刻意追求次数和时间,躺着或坐着时间长了就走两步,做两三次就可以,一天下来也能多出很多运动量。
【做法】
1、站好,两腿膝盖稍微弯曲,两只手掌心向上,捧在小腹前。
2、左手翻掌,往上举,右手翻掌向右胯的旁边下按。
3、两掌一上一下撑开,同时两腿站直,把整个身体拉伸开。
4、一次维持2秒即可,两手回到原来的状态,合于小腹前,全身放松。5、 一套完成后,换为右手来一遍,重复30次。
注意:手臂上举时要缓缓吸气,小腹微收,而手臂下落时要慢慢呼气,小腹微松。
2、日常吃点养胃食物
平日里可以吃一些养胃的糕点,比如八珍糕。它初见于明代御医陈功实的《外科正宗》,称其:“服至百日,轻身耐老,壮助元阳,培养脾胃,妙难尽述”。
后传入清宫,深受乾隆皇帝和慈禧太后的喜爱,称为他们的日常食膳之一,此后八珍糕的方子被发扬光大,直至今日,成为了许多养生人士的健脾养胃小糕点。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后罗大伦也在《阴阳一调百病消》一书中对八珍糕屡屡称赞。
他分享出了改良后八珍糕的配方:太子参20克、白术30克、茯苓50克、山药50克、薏苡仁50克、芡实20克、白扁豆20克、莲子肉50克、生山楂30克、炒麦芽30克。
把这些研成粉末,再把糯米、大米研成粉末(大米和糯米的重量分别是二百克),然后和其他粉末混合,加水和成面,可以加一点白糖,然后放在笼屉内蒸,蒸熟了以后切成糕,烘干,以便于存放。
脾胃不适者,可按照上述配方自己制作,若觉得材料繁多,程序复杂,味道不好控制,那么可以试试看这款经典的古方八珍糕。
为了还原这一口美味,从选材到后的烘焙,经过数十次的改进,配方比例的调整,终于研制出这样一款口感和营养都十分不错的八珍糕。
遵循古方,选取了八种药食同源的道地食材,我们在原有的基础配方上进行增减,添加了一味适合现代人体质的,鸡内金,鸡内金乃鸡脾胃之中的黄色膜,有疏通清理之效,体内的寒、浊、湿,皆可用其清之,无论后面的食材效果再好,也得把脾胃清理干净,食材才能补养得进去,这就是现代人养脾胃,在通不在补的原因。
而且积滞的东西清理完,里面的气机一定不对劲,就和洞穴中乌烟瘴气的环境一样,这时也得需要一味能够调顺气机,让气机平顺下来的东西,麦芽行气,起到了调理气机的作用。
彻底清理干净后,莲子的清新之气可唤醒脾胃,之后砂仁辛香,有温散之用,把体内湿浊也可以化开,之后茯苓和薏苡仁就可以发挥各自的作用,这三者可以完成脾胃的升清降浊循环。
山药主健脾,把脾胃运化给强健上来,山楂味酸,有收敛效果,把这些补益脾胃的给收敛住,使之不流失。后把上述的食材都打成非常细的粉末,与小麦粉和鸡蛋混合好,揉成面团,之后再定型烘焙。
烘焙的方法也很讲究,摒弃了传统高温烘焙法,采用更为先进的低温烘焙,保留食材中的营养不流失,其中各自的性味也能更好地融合,烘焙后,食材本身的味道散发微微的焦香气,而且没有添加蔗糖,保留食物原始的滋味,不能吃甜的朋友也可安心食用。
嚼着干湿适度,不干不硬,丰富的各种果实的滋味,淡淡的清香,不噎人也不黏牙,家里的老人们都非常喜欢吃,每天来上两块。
如果脾胃没什么问题,吃嘛嘛香!但是脸色一直就不好,纯粹就是吃进去补不进,气血一直都那就可以选玉灵膏,就是这个玉灵膏了,玉灵膏在补气血的同时,还能安神,健脾胃,很适合咱们气血很差,又精力不济的人。
玉灵膏源自清中医名家王孟英的《随息居饮食谱》,是补血补气的臻品,主要用到的是桂圆+人参或是西洋参,比例按照10:1来配制。
玉灵膏的食材好寻,繁琐的是它的制作工艺,在原文中王孟英曾写道:“玉灵膏又名代参膏,自剥好龙眼,盛竹筒式瓷碗内,每肉一两,入白洋糖一钱,素体多火者,再入西洋参片,如糖之数。碗口幂以丝绵一层,日日于饭锅上蒸之,蒸到百次…每以开水瀹服一匙,大补气血,力胜参芪。产妇临盆服之,尤妙。”
也就是把干的桂圆肉,去核剥好,放到碗里,和西洋参或是人参粉,混合均匀,放在炖盅里,隔水去蒸,好旁边再放上一碗大米一起蒸,用米气去滋养,隔水蒸,和大米同蒸要换许多次哦,一般要蒸五十个小时左右,这时候桂圆的温热燥性就没了,吃着也不上火了,身体也更好吸收了。
玉灵膏可以每天早上空腹或是睡前喝,每次挖一小勺,用温水重复,也可以直接咀嚼食用,一般吃上一周到半个月,我们就能感觉到身体的变化,像是睡得更好一些,气色看上去红润了,手脚温暖了,皮肤有光泽了,每个人的身体情况不同,吸收程度也有差别,只要坚持吃,这种食疗的东西都能显现出来成效。
玉灵膏蒸制50个小时是会酸苦一些,毕竟原料用的是桂圆和参类,也没加糖,特别怕苦,自己想尝试做的时候还可以加点白糖,或者在冲服的时候加一点红糖调味也行。
很多人看到蒸制50个小时就开始打退堂鼓了,其实我们也不必这么麻烦,知道了这个古方食疗法,我们直接选用现成的就可以了,省时省力,这款玉灵膏配料只有桂圆肉和人参,无蔗糖,也没有杂七杂八的添加剂,可以放心吃。
而且蒸制的时间足足有49个小时以上,正所谓蒸的越久,身体吸收也会越好,越不容易上火,49个小时也是有含义的,在中国“七”这个数在万事万物中都有应用,他代表了一个大的变化,五日为一候,一候为小变化,七个七日就有一个大的变化。所以炼丹都会用七七四十九天。
把桂圆肉和人参按照10:1的比例,搅拌均匀,与大米一起蒸制,而且蒸制的过程中不添加一滴水,为了大多数人都能吃,也没有额外加糖,吃着酸苦的,是正常的味道,可以冲泡的时候加点蜂蜜或是红糖,桂圆久蒸都会有酸苦的味道,不再是甜滋滋的哦。
这款玉灵膏选用的是广西的桂圆,肉厚饱满,人参也选用的是五年的林下参,性价比更高,营养十分不错,蒸制出来的玉灵膏如黑漆一样。
坚持吃,以下问题都可以得到改善。
大病、产后体弱
气虚血虚
心神不宁
气血不足
心悸
失眠
神疲体倦
面色萎黄
精神不济
蹲下容易头晕
指甲、唇色淡白
脾虚气弱
开盖即食,吃的时候用温水冲泡,水温也不要太高,这小小的一罐,凝聚了食养精华和手艺人的心血,让我们能花费少的时间,让身体得到大的补养,很适合整日忙碌,气血不足的我们。
补气血是很讲究天时地利的,同样的食疗方,时间不同、搭配不一样,效果都会不一样,跟着节气的变化来调整会更好哦!
发表评论